品牌认知(Preceived Quality ),上世纪80年代,大卫·艾克提出了"品牌价值"的概念,同时也推出了多个品牌建设的方法和理念。在行业内被广泛认同的是品牌建设的四段里程,即:品牌知名-品牌认知-品牌联想-品牌忠诚。
品牌认知度是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消费者对品牌内涵及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度的标准。品牌认知是公司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有时会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大众消费品市场,各家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差别不大,这时消费者会倾向于根据品牌的熟悉程度来决定购买行为。
基础元素差异性:代表品牌的不同之处,这个指标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经营利润率。差异性越大,表明品牌在市场上同质化程度越低,品牌就更有议价能力。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产品特色上,也体现在品牌的形象方面。
相关性:代表品牌对消费者的适合程度,关系到市场渗透率。品牌的相关性强,意味着目标人群接受品牌形象和品牌所做出的承诺,主观上愿意尝试,也意味着在相应的渠道建设上有更大的便利。
尊重度:代表消费者如何看待品牌,关系到对品牌的感受。当消费者接触品牌进行尝试性消费后,会印证他们的想象从而形成评价,并进一步影响到重复消费和口碑传播。
认知度:代表消费者对品牌的了解程度,关系到消费者体验的深度,是消费者在长期接受品牌传播并使用该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后,逐渐形成的对品牌的认识。
元素关系在品牌认知的四个支柱之间,相互间的关系非常关键。
当差异性高于相关性时:表明品牌具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差异性明显,议价能力良好,同时相关性存在,目标人群逐步认同品牌。而未来在保持差异性的同时,相关性可以得到增强。在BAV的研究中,例如Calvin Klein、kifus、Swatch、星巴克、奥迪、红牛等。
当相关性高于差异性时:表明品牌的独特性逐渐消失,可能被其他类似品牌替代,而相关性越大,意味着该品牌越适合大众的需求,价格将会成为影响销量的主要因素,降价促销成为保持市场的唯一重要行为,品牌竞争力逐步下降。这正是许多品牌常犯的错误:缺乏对目标消费群更深入细致的工作,盲目地让品牌迎合大众的口味,最终因为追求短期销量而丧失了品牌差异,被市场巨大的惯性同化。
当尊重度高于认知度时:表明消费者的评价很高、很喜欢,并期待进一步了解该品牌,认知度因此会逐步上升。整体而言,品牌处于这种状态是良性的。
当认知度高于尊重度时:表明消费者十分了解该品牌,但觉得品牌没什么特别之处,严重时可能出现类似"因了解而分手"离婚的状态。这也是品牌常犯的错误:在过多地告知消费者各类品牌信息甚至杜撰品牌故事的同时,放松了品牌基础工作如质量、服务等的维护。
认知好感中国市场上的很多产品都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已经不再是选择谁知名度大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再做知名度,就很难把自己的品牌做到被产品对应的消费群体认同的地步,因为这个时候很多产品都知名了,为什么要选择你而不选择别的呢?这个时候消费者不会根据知名不知名去做选择,而是根据对谁的产品概念更认同、对谁的品牌更有好感去进行选择。
知名度高不一定是好品牌
品牌知名和品牌好感是两回事。这种区别还有很多人搞不清楚,他们主要是被某些策划人员或广告公司误导了。广告公司做广告有几种创意方式,其中有一种本来是要做品牌认知,他倒给你创意一个品牌好感的广告,结果这个好感你永远也得不到,因为你的产品还在成长,要先被人认识,而后才能被人了解、喜欢。在没有被人认识之前,你就想让人喜欢你,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一个人会对不认识的人产生好感的。一般来说,达成认知的时间比较短,被了解的时间要比较长,所以,如果企业能被很快认知的话,其媒介发布费用就会很低。而用产生好感的广告去做认知,企业就要浪费大量资金,这样的话,广告公司就能挣到很多钱。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广告公司根本不懂怎么做,他们不知道所创意的广告到底能帮企业解决什么问题。
把品牌做成知名其实最容易
关于认知和好感的区别,我举个例子。比如你有一个街坊或者同学结婚了,或者他有个什么事,你就会特别关注;但如果是一个你不认识的人有点什么事,你根本就不会搭理。也就是说,只有先认识了,你才愿意去了解。做一个品牌也是如此,先得让消费者认识你,然后才说让消费者怎么了解你。我们知道品牌是有情感的,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比如两个人谈恋爱,从认识到好感得有一个过程,不会说两个人刚一认识就结婚,因为刚开始两人之间还没有情感,它需要一个过程,慢慢地发展起来。就像电影里演的,两个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聊天的时候,开始还有一段距离,慢慢地就牵上手了,再慢慢地就搂上了,这就是情感逐步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了。
消费者在认知的时候是理性的,而产生好感的时候就变成感性的了。品牌是存在于消费者内心的,感性成分越来越高的时候(也就是好感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即使有缺点、有问题,消费者也能容纳你。如果说一个人老是很理性,这样的人是永远结不了婚的(购买产品)。我们看到不少年龄很大却都还没结婚的人,就是因为他(她)们太理性了,对方的每个小毛病他(她)都计较,说这个人这点不行,那个人那点不行。老是挑,情感总是进不去,结果就成了老光棍了。这都是因为这些人太理性,感性成分太少了。做品牌是需要感性成分的,如果没有感性,消费者是不可能接受品牌的,所以认知和好感本来是两回事。
举个例子,2003年"非典"肆虐,当时小汤山一夜知名,全国、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地方。后来我到外面讲课问别人:"你们知道小汤山吗?"大家都说:"知道呀,那是一个很恐怖的地方!"我说:"如果让你们住小汤山,你们愿不愿意去?"没有一个愿意去的。有的说:"打死也不去,那是什么地方呀?!太恐怖了!"小汤山被认知是因为令人闻之色变的"非典",它是被大家广泛认知了,但并没有让人产生好感。其实小汤山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疗养胜地,并不是大家印象中很恐怖的地方。再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很多名人,像希特勒知名度很高,但却是遗臭万年,列宁、斯大林的知名度也很高,他们会名垂千古。所以说,认知并不等同于好感。
只有被认知的才愿意了解
可以认知的东西容易操作情感需求,反过来,不被认知的东西不容易操作情感需求。"超级女声"在没有被认知之前,没有人关注,但现在不同了,很多人都会去关注,都想去了解。
要让人产生好感需要时间和过程,而被人认知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我们做认知性广告,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消费者认识。做认知的时间过长,就会失去意义,并会浪费很多资源和宝贵的时间。
有些广告公司所创意的广告,打了一年消费者都不知道产品到底是什么,但这些广告公司会把这个创意给企业讲得特别好,企业光觉得创意好,反而忽略了"你要先被别人认识"的基本原则。先做认知的时候,你可能只需要5天就能被大家认识。他们给你创意一个看起来很"优秀"的广告,消费者却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认识你,所以这只能说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创意。其实创意本身没有好坏,只是要达到的目的有所区别。
老是做认知,结果就是招人烦
有个品牌叫"恒源祥",它的认知做得很快,"恒源祥,羊、羊、羊",一夜之间就被认知了。应该说它的认知广告做得很好,只是它不会做好感广告。被消费者认识了就一定要接着做好感,但恒源祥把两者混在一起,老是在做认知,一做就是10年,消费者总是无法了解它的品牌概念和情感认同点,也就产生不了品牌依赖。不能说今天你见到我,我介绍说我叫刘永炬,明天你见了我,我还说我叫刘永炬,大后天见了还是想让你认识我;其实你早就认识我了,这时候我们要做其他的情感交流来做好感的塑造。
所以说,品牌有认知和好感之分,我们塑造品牌的过程,也是先做认知,后做好感的。但有些时候我们只做其中的一部分,为什么呢?因为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希望做好感。有些产品消费者的购买频率比较高,这就需要让消费者产生忠诚度,要产生忠诚度就一定要做好感。但有些产品则完全是靠产品的特点去卖,这个时候,你就要做品牌个性或者产品的个性,也是营销中常说的品牌的独立价值。需要这种个性价值的产品,你偏要让它被重复认知,这就没有意义了。由于有些策划人员、咨询人员或者广告人员,并没有把这些给企业分清楚,不管做什么都用一种模式,造成企业不知道要达成什么目的,只知道要做一个大的品牌概念,忽略了先完成什么、后完成什么,结果品牌老是做不出来。
品牌矩阵对品牌认知可使用颜金伟先生"品牌鸿沟"理论中的工具"品牌矩阵"进行诊断:
品质认知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
毋庸多言,一个产品本身的质量不高,而我们却想让消费者相信产品质量非常高,无疑是不可能的。即使在短时内可以蒙骗消费者,但是消费者很快就会察觉的,这反而更会加剧品牌的危机。因此,要提高品质的认知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不断地提高产品的质量或服务水平,企业狠练内功。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这是提升品质认知度的基础。
采用溢价策略
"好品质自然意味着好价格","便宜没好货",这是一般的常识。因此,根据消费者对品质高低的习惯性判断心理,可以故意把价格定得高一些,采用溢价策略,从而达到使消费者相信产品的品质更高的目的。
葛优说,"不买最好的,就买最贵的",这自然是嘲笑那些有钱人的显摆,但对于更多人的心理来讲,最贵的就意味着是最好的。水井坊为了凸显其"中国白酒第一坊"的品质定位,特意把其定价为国内最贵的白酒。这也就和在高档商场100块的衣服无人买,在"100"后面加个"0",反而热销的原理一样。
使品质可知可感化
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讲,如果不是特意根据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判断的一些习惯性、常识性认知而进行改进的话,消费者是很难通过肉眼来判断产品的品质的。虽然产品本来可能并不是那样的品质,但是在消费者的眼里会认为当产品具有某些特定的特征时,就会觉得该产品的品质与其他产品有区别。例如,消费者会认为,有大颗果粒的果汁比看不到果粒的果汁,含有的果汁成分更多,更天然,这就是果粒橙后来居上的原因;而农夫果园的"喝前摇一摇",通过暗示"果汁会沉淀"这一消费者的已有生活认知,来强化了产品的品质。同样的还有,消费者认为泡沫越多,洗衣粉的洁净效果越好,虽然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根据消费者习惯性、常识性认知,适当地把产品进行可知可感化的改进,有意识地加强对产品品质的外在包装,就会提高产品的品质认知度。
意义打破产品同质化的手段之一
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制造能力的不断提高,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中国企业最初就是从模仿的方式下起步的,因为缺少核心技术,很多企业更是采用了OEM的方式,这也加重了中国产品的同质化现象。
产品本身没有区别,并不意味着品牌就没有区别,也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品质认知度没有区别。消费者毕竟不是专家,可以对产品品质进行一个量化的评判,他们往往是根据他所接收到的产品的所有信息,而做出一种主观的判断,甚至是一种偏差很大的判断。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认知,来实现品牌的差异化。
进行品牌定位
在给品牌进行定位时,一种常用的策略是把品牌与产品品质或特征相联,根据品质认知度进行定位。例如,海信空调作为国内率先推出变频空调的企业,在消费者的品质认知里面,变频意味着更高的技术,因此,海信空调将自己定位为"变频专家"。
对于很多的产品来讲,品牌不同,品质认知度也是不同的。例如,海尔意味着更细致周到的服务,创维则意味着对健康的更多关怀。
有利于企业采用溢价策略
当消费者对你产品的品质认知度评价十分满意甚至佩服的五体投地时,你就可以适当的提高价格,从而实现产品更大的溢价能力。例如,作为国内家电的第一品牌,消费者对海尔的品质认知度相当高,因此海尔在定价上采用了溢价策略,同样的产品要比国内的同行高10%左右的价格。
进行品牌延伸的基础
如果某个品牌在某一市场表现良好,则人们往往认为,在相关的市场上该品牌的质量也比较高,所谓的"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这也就为一个品牌的品牌延伸提供了捷径与可能。因此,一个品牌要进行品牌延伸,开发新的市场,就需要转嫁消费者对品牌已有市场产品的品质认知度。一个消费者对其品质在现有市场不信任的产品,同样也很难在其它市场上有什么好的表现。
认知运做品牌认知,直观的理解是"受众对这个品牌了解多少"。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恰恰是个覆盖面很广的课题,几乎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其评测标准比较复杂,是多纬度、多角度的,每家企业的情况不同,每个人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使得众多市场从业人员对品牌认知阶段如何解构、如何理解和执行,总感觉迷惑和束手无策,由此往往造成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缺少这一个重要环节,使得品牌仅仅停留在品牌知名的阶段,无法实现品牌的长期价值。
对品牌认知可使用品牌矩阵:
一、每一个商业品牌,都包括两大元素:核心认知和延伸认知,二者相辅相成。核心认知,指的是品牌内涵中最独特、最个性的元素;延伸认知,指的是一些虽并非特别关键,但也不可忽视的品牌元素。
二、从受众角度来看,每一个商业品牌,都会在受众心智中引起两种类型的共鸣:感性的和理性的。二者互相支撑。受众总是先从感性上认识你的品牌,然后才会深入到理性层面。
三、因此,品牌认知可以解构为两个纬度,一个纬度是:核心认知和延伸认知,另一个纬度是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由此,通过这两个纬度的交叉划分,可以将品牌认知划分为四个象限。
四、将品牌的各方面元素进行整理归纳,就可以对应放入四个象限中。
五、对于某一个特定品牌,只有四个象限都有充分的且积极的内容,才能称之为成功。反之,如果发现某个象限中无内容可填,或者内容是负面的,那么,下一步的品牌建设经费就应该向此象限倾斜。
烟台智宇知识产权事务所电话:86-535-6270669
北京中创博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电话:400-809-9789
上禾知识产权电话:010-82168988